为什么佛教灭欲道教节欲,佛教喜死而道教乐生
佛道两家虽殊途同归,但是很多理念是截然相反的。
但是这个理念,基本是世人误读的理念。
比如佛教灭欲而道教节欲,果真如此吗?有人说和尚不能结婚,而道士可以结婚,不就是对欲望的观点不同吗?
其实和尚是可以结婚的,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,中国的佛教你必须出家才能当和尚,出家就是抛弃一切亲情友情。泰国不一样,泰国的和尚可以结婚,还可以娶尼姑。
每个教派在发展的过程中,为了迎合更多的信众,都在修改门规。以前是没有居士的,但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入教,你可以半信半不信,不需要严格的遵守教规,只要遵守一部分,这就是改良的教义了。
但是从教义的根本来看,佛教是灭欲的,道教是节欲的。
佛曰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。那么,要欲望做什么呢?欲望只会带来烦恼,不如灭掉,就自在欢喜了。
而道法自然,自然界有没有欲望?你看那些动物,它是不是也有发情期?但是动物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,而人类呢?天天饱暖思淫欲,所以道教要节欲,适当的欲望可以促进身心健康。
还有出世入世的观点,有人说佛教是出世,因为要出家嘛,道教是入世,你看那些做道场画符驱鬼的都是道士。恰恰相反,道教是出世的,佛教才是入世。
稍微懂一点道的人,都会想找个地方隐居,比如终南山是很多民间道士的修炼宝地,隐居就是出世。但是你看佛教,总是有和尚到处讲经,宣扬佛法,修建庙宇,这就是入世,你看过道士讲经吗?
道家祖师爷老子,从函谷关出走后就消失了,他出世了。老子主张无为,这明显是出世的观点,无为到什么程度,连只言片语都不能留下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也不是他写的,是后人托他的名。
道士得道后,不会跟人讲,自己渡自己,有缘才渡人。和尚得道后,巴不得跟人分享,普度众生,渡众生,就是入世。
但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,小乘佛教是渡自己的,又和道教差不多的理念,所以,很多理念,其实是在儒释道里面穿插来穿插去,没有明显的差别,只有人为的误读。
修道也好,学佛也好,达到明心见性无忧无虑的境界,那就得道了,不要管理念的差别。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